辩证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目录
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和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
【原 理】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仅仅是受人的影响。
【方法论】
因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和发展的,所以: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解 读】
看起来是常识问题,但仍然有很多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人,相信有神论,神创造了万物。
2、物质统一性
【原 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 读】
通俗点说,从xxx出发,就是我们思考问题或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我们要我们自己觉得舒服,还是想让长辈、领导、对方舒服,还是书上就是说要这么判断的,还是出于处理事件解决问题本身?
家里要购买一台冰箱,是要个自己喜欢的智能的小米生态小冰箱,还是长辈喜欢又高又大的双开门的冰箱,还是知乎上高赞的某尔的冰箱?
正常人都知道要考虑家庭的实际收入情况、厨房大小、家里冷藏冷冻量等等需求。收入、厨房大小等这些就是客观条件,我们就是要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去判断需要什么样的冰箱。
并不是拍脑袋要个600升的,也不是长辈说要什么就能买什么,也不是他人推荐,凡是都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这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我们购买哪台冰箱的决策意识。
当然,后面我们还会从联系、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这个冰箱怎么买会更好。
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
【原 理】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方法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所以:
1、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客观存在的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解 读】
这个观点主要是要我们去承认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为后续阐述发展、矛盾观点铺垫概念。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都是绝对的无条件运动,相对的有条件静止,冰箱放在客厅的角落里,咋一看是静止站在角落里,细想冰箱是运动的,在制冷并老化着。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冬天里睡醒躺在床上,太冷不舍得暖被窝,我的脑子常迷糊的想着我已经走到卫生间,开始刷牙洗脸了,闹钟一而再的响,实际上我还是没有走到卫生间刷牙洗脸。运动必须是客观实在的运动,意识并不会产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再通俗点:这个世界并没有鬼神可以靠意识运动。(当然哲学、科学也都是有条件的有时代性的,也许100年后,人类真的可以靠意识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
【原 理】
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1、所以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全面的看待问题)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解 读】
人会长高,思想善变,时代迁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
而这些常会被人遗忘,父母总认为孩子还没长大,孩子总以为自己还是没成年的孩子,发小以为你还是那个单纯的发小,时代变迁了还总想着10年前的生活方式,人总想活在安逸中,但运动的世界告诉人也要往前运动,否则会被世界抛弃。
静止就像动态视频中的一帧画面,24帧静态画面构成了一秒动态视频,静止是某一刻的,但时间是往前流动的,并不会停在某一刻。
5、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原 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有其内在规律存在。
【方法论】
1、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我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因为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在客观规律面前,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解 读】
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我们就叫做规律,我们承认规律的存在,认识到每一件事情背后都至少有一条规律在运行,只有认识其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事情的原理与本质。理解事情的原理与本质,有助于我们分析事情存在的问题、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 理】
1、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
反映
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
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
指导
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
和控制
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1、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纠正错误的思想意识。
2、反对
否认
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
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解 读】
简单来说,意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思想思维,人可以通过思维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各种知识信息,从而再丰富人的思维思想,人通过一直完善的思维思想来指导人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过程中,进一步深刻的认识世界,把握更理性的认识,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婴儿从小就被教育不能拿剪刀,剪刀会手上流血,婴儿从小指导剪刀危险,但还不知道为什么剪刀危险,也不知道剪刀为什么存在及剪刀有什么用途,甚至剪刀的原理,婴儿意识里初步认识了剪刀这个事物的外在表象。
长大以后,小孩在父母的指导下已经会自己用剪刀剪纸了,已经知道剪刀的用途,也不会伤到自己,甚至了解剪刀的大致原理,小孩已经可以快速掌握剪刀的本质及其规律。
人一生在不断的摸、看、听、闻、尝着世界各种东西,都是从初步认识事物表象,到逐渐熟悉掌握事物本质规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世界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懂得用剪刀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思维想象剪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人的意识主导了这次剪纸活动,手借用剪刀和纸参与了活动执行。
孩子第一次想剪个红双喜,显然孩子只是看过人剪过,第一次能好好的剪出一个红双喜,那是不大可能的,孩子会买很多红纸,在家里有空的时候,不断剪不断剪,通过不断尝试,可能一星期,可能一个月后,孩子可以很快很顺手地剪出一个红双喜了,人生成就加一。在这个不断尝试的剪纸实践过程中,孩子才真正认识到剪纸的一些规律,认识到自己剪出个红双喜需要做哪些环节,要做好哪些细节等等信息,在这次剪红双喜实践中,孩子脑海意识里形成了一个剪红双喜的知识体系。
父母夸孩子剪纸剪得真好、真厉害,亲朋好友也一顿夸。在父母、亲朋好友的夸赞下,孩子喜欢上了剪纸手艺,喜欢上剪窗花、剪灯花、剪墙花等中国传统剪纸。孩子受到父母亲朋好友正向意识的推动,催孩子奋进。
@continue
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原 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纠正错误的思想意识。
8、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辩证关系
【原 理】
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之中的本质的东西,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认真思索,才能了解和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物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尊重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客观规律办事。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 理】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
【原 理】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1、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利用新旧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 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依然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原 理】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在空间上是事物的局部和在时间上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1.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2.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2.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3、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todo范例
【方法论】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
【原 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认识。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及实质
【原 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1、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的发展趋势与途径
【原 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
因为是前进的上升的,曲折的,迂回的,所以要看到前路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并悉心保护新事物的萌芽,促使其茁壮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状态)
【原 理】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1、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控制量变,坚持适度原则。
质变是事物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台阶是上下一个新台阶的开始。
努力适度坚持积累量变,抓住机遇促成质变。掌握循环规律,适度创新。
4、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 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了解内外因,针对内因和外因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1、对立统一
【原 理】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
1、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又要看到统一,在统一中注意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
【原 理】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
矛盾存在事物中,贯穿事物发展历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特殊性
【原 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 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
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矛盾的存在,为了解决问题,要先找事物的矛盾所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 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1.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才衬托普遍性。
1.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
2、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不同场合显露不同特性。@todo 范例
【方法论】
1、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原 理】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
或影响
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1、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
2、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忽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 理】
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
【方法论】
1、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2、不可忽视矛盾次要方面即支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原 理】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原 理】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法论】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 理】
1、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和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从实践中直接获取认识或从书本、他人获取认识,用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 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1、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可怕的是大多人不敢于承认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 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方法论】
1、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或上升。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和多变,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事物本质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
人生观、价值观、群众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 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1、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深入了解当前阶段的社会存在,预测需要的社会意识;了解当前阶段的社会意识,预测需要怎样的社会存在。应用于具体学科或行业。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原 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
1、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
2、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社会不断前进。
3、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 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各自基本内容、地位,原因),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人生价值
【原 理】
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
- 一是个人对社会的 责任 和 贡献,即个人的
社会价值
。 -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 尊重 和 满足,即个人的
自我价值
也就是贡献与索取,贡献与索取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方法论】
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5、人生的首要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原 理】
-
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2、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
3、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
1、在处理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时,就要讲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应把二者结合起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
6、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辨证关系(价值观导向作用)
【原 理】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8、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
-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总结
总述
“唯物辩证法”讲的是辩证法的思想,是以唯物论为指导的。
“辩证唯物论”讲的是唯物论的思想,是以辨证观为指导的。
区别
内涵不同
-
辩证唯物论 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说,重点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
唯物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重点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对立不同
-
辩证唯物论与唯心论根本对立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
基本观点不同
-
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
唯物辩证法:世界既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而且是充满矛盾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方法论不同
-
辩证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
唯物辩证法:要求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
-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认识论三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辩证统一;其唯物论中充满辩证法思想,是彻底的唯物论;其辩证法又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
-
都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
问题
解决问题依靠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方案。
找到方法论的前提是知道原理,纠正主观违背客观的问题,使得最终主观符合客观。
问题:如何知道原理,如何发现原理?
2018 tsingchan 整理
2020.10 tsingchan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