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笔记2
因篇幅过大,故笔记分为一、二、三、四等四个部分,分四期连载。笔记由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整理。
目录
- 第七章 早期基督教哲学
-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 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
第七章 早期基督教哲学
一、基督教 的历史(早期 ):
恩格斯 说:“它最初是奴隶 和被释放的奴隶 、穷人 和无权者 、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 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希伯莱人 ”、“以色列人 ”、“犹大人 ”、“犹太人 ”、“耶和华 ”
(二)耶稣阶段。
“弥赛亚 ”(犹太人的救世主)、“基督 ”
(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 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 概况
(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
2、创世说 。
3、原罪说 。
4、救赎说 。
5、天国报应说 。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
1、信仰主义 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德尔图良 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 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奥古斯丁 代表。
三、教父哲学的集大成 :奥古斯丁 的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 (Augustin、354——430年)
(一)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
(二)知识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上帝 就是真理 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来源。
2、人获得真理是上帝的“光照”。
(三)神正论。
1、关于什么是“恶”的问题。
2、意志自由说 。
3、原罪 和恩典说 。
(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真正的历史是“上帝之城 ”的历史。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是“经院哲学 ”
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
原义 :指在公教会 (或天主教会 )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
它的基本特征 是:以“经院 ”(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 ”(即亚里士多德 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 :指那种脱离实际 、排斥经验 ,搞形式主义 和繁琐论证 的哲学 。
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 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 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二)“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早期) :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 。安瑟尔谟 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第二阶段 :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是经院哲学兴盛和开始衰落时期,最主要的是托马斯阿奎那 的经院哲学。
二、唯名论 和唯实论 之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一)争论的焦点
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 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
**(二)问题的由来**
来源于**3世纪** 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 提出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 :
(1)**共相** 是否**独立存在** ,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 ?
(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 ,它们究竟是**有形** 的,还是**无形** 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 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 ,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 ,并与之**一致** ?
**6世纪** 的哲学家**波埃修** 把问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
**12世纪** 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的焦点。
**(三)唯名论的观点**
认为**存在** 的事物**都是个别** 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 和温和的唯名论 的区分:
极端的唯名论 认为共相只是名词 ,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的唯名论 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 ,是心灵对个别 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 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四)实在论的观点
认为共相 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 ,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
实在论也有极端派 和温和派 的区分:
极端 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的、更高级 的存在。
温和 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 的一般本质 。
(五)争论的哲学意义
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 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问题,因此,争论就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哲学活动,是哲学基本派别斗争的特殊形式。
列宁 说:“当然,中世纪唯名论 者同实在论 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 者同唯心主义 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六)争论的社会意义
争论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的反映 。
三、坎特伯雷 的安瑟尔谟
(一)生平活动
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年。早期实在论 最著名的代表。
(二)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的观点
1、不否定理性 的作用。
2、认为“先信仰,后理解 ”。
(三)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1、“本体论证明”的内容;
推理形式:
2、对“本体论证明”的辩护 :
(1)高尼罗 对安瑟尔谟的证明的反驳 :
(2)安瑟尔谟 对反驳的辩解 :
(四)关于同罗色林的争论
他同罗色林的争论代表了实在论同唯名论的第一次交锋 。
四、罗瑟林
(一)生平活动
Roscellinus、约1050——1125年。极端唯名论 的代表。
(二)主要思想
1、认为真正的实体 只是个别事物 。
2、认为共相 (一般概念)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如果是实在的话,只是表示声音而已。
3、在逻辑上对“三位一体 ”教义产生了异议解释 。
五、阿伯拉尔
(一)生平活动
Peturs Abalard、1079——1142年。温和的唯名论 的代表。
(二)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的观点
1、他不是一般地承认理性的作用,而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去认识理性的作用。
认为辩证法 的首要任务不是证明、解释,而是探索 、批判 。
认为辩证法 可以帮助找到产生信仰的不确定性的原因 。
2、认为理性与信仰不是对立的 ,“真理不会反对真理”。
(三)“概念论”的唯名论思想
1、对实在论 和极端唯名论 的批判 :
对极端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关于存在共相实在的观点的分析批判。
对罗色林的极端唯名论否定一般概念的意义的观点的分析批判。
2、“概念论”的主要观点 :
(1)只有个别事物 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共相不是实体 ,也不表述个别实体以外的实体 。
(2)共相 作为名词是有形 的,作为名词的意义是无形 的,但心灵中有关于它的印象 。
(3)共相表述的事物共同状态在感性事物之中 ,但共相把握这一状态的方式却在理智之中 ,表现为心灵 中的一般印象 。
(4)个别事物 是产生共相的原因 ,但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个别事物的心灵印象 。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 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一)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 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 。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 。
阿维洛伊主义 是12世纪 在西班牙流行 的一种“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阿拉伯 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也叫“西部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相对于另一派叫“东部 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而言),因其代表人物为阿维洛伊 (Averroe)而得名。
阿维洛伊主义由于是在阿拉伯人翻译和注释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形成的,所以它主要的还是亚里士多德 的思想,其中对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有:
(1)认为物质 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 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 的,所谓从“无”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
(2)“双重真理论 ”:认为哲学 和宗教 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 。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 。
(二)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 ,也叫“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 (Siger of Barbant、1240—1284年)。
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 。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二、托马斯主义
(一)托马斯(Thomas Aquinas)的生平活动
(二)托马斯论哲学和神学的关系
1、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 。
(1)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 ,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神学和哲学有着共同对象 ,但哲学 以理性 认识它们,神学 靠天启 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
(2)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但它的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而判断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演绎体系 ,因此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学。
(3)认为“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好处是比人类的拯救来的更合适、更准确。
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 ,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1)认为神学“在思辨 和实践 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因此神学高于哲学。
(2)认为人的理性 属于自然 ,而上帝 的恩典又是成全自然 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神学需要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
(三)托马斯的“形而上学”
托马斯从维护神学的目的出发,在他的“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 的“形而上学”的思想。
1、关于“存在 ”的意义 的观点。
(1)认为存在的意义 指活动本身 ,是赋予一切 事物现实性 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因此,它的特征 在于它的现实性 ,它也就是使潜在 转变为现实 的活动。
(2)认为存在高于、由于和先于本质 。
2、关于“实体 ”的划分 的观点。
托马斯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不同,把实体 看作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系统 ,体现了他的温和的实在论 的态度。这个等级系统为最高实体上帝 、精神实体 、物质实体 。
(四)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相对于安瑟尔谟 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 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 ,即是从经验出发 的证明。
1、从事物的运动 或变化 方面论证。
2、从动力因 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
3、从可能 和必然 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4、从事物中发现的真实性 的等级 论证上帝的存在。
5、从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 )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五)托马斯的认识论
感觉论
理智论
意欲论
1、感觉论
托马斯的认识论 与他的实体学说 是一致的,因此他首先论及以有形事物 为对象的认识形式——感觉。
(1)认为感觉 是知识 的一个来源,知识开始于感觉。
他说:“有感觉才能理解 ”,“只有当感觉健全、精确时,心灵才能自由驰骋”。因此他认为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犯错误 的。
(2)认为认识 在由感觉 到理智 的过程中,感觉区分为外感觉 和内感觉 两种形式。
外感觉 是以有形事物 为对象的感官活动 ,根据感官和感觉对象的结合的区分标准,分成看觉 、听觉 、嗅觉 、尝觉 、触觉 五种,其中触觉 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人的外感觉并不高于动物 的外感觉。
内感觉 以可感形式 为对象,它是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 进行再认识 ,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它包括有通感 、辨别 、想象 、记忆 四种形式,其中想象 是最重要的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潜在地参与 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是思想的初级阶段 。人的内感觉超过动物 的内感觉。
2、理智论
托马斯是把理智活动看作比感觉活动更高级 的认识活动来论述的。
(1)认为理智活动以抽象形式 为对象,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 的一个来源。
(2)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就是抽象活动 ,抽象活动是在感性活动内部自发产生的,他是把可感形式中的质料因素,即一切于具体形状、大小有关的印象完全排除,达到对无形的、普遍的形式的认识。
(3)认为人的理智从有形事物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 也就是共相 ,共相一方面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独立概念 或名称 ,另一方面又是存在于可感个体之中的普遍实在 ,是普遍概念的对应物。他在此企图调和唯名论和实在论 。
3、意欲论
(1)认为人除了认知活动 外,还有意欲的活动 方式。意欲 是人从内到外 的活动,它以外部事物为目的,把自己的力量施加在外物上,改变或利用外物,外物的变化是意欲在心灵之外造成的结果。意欲也就是人的行为 。
(2)认为意欲分为感性意欲 和理性意欲 两种,它们的差别就如感觉与理智、动物与人的差别一样。感性意欲 是动物意欲 ,是人的自然意欲 ;理性意欲 则是意志 。很显然,他认为意志 要比感性意欲高级 。
(3)认为人的行为 分为“人性行为 ”和“人的行为 ”。
人性行为 是完全由理性意欲 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所特有 的属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的行为;人的行为 则是由理性意欲 与动物意欲 共同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的本质 。
(六)托马斯的伦理学
托马斯的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加神学 的结果。
(1)认为道德 活动的终极目的 是上帝 ,直接目的 是幸福 ,幸福 和上帝 的关系是共有的善 和最高的善 的关系。
(2)认为德性 分为基本德性 和神学德性 。
基本德性 是以理性 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 ,有谨慎 、正义 、节制 和坚韧 四种;
神学德性 是意志遵循上帝启示 和使徒教导 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有信 、望 和爱 。
(3)认为“自然律 ”即关于人的本性 的规律是上帝制定 的永恒律,并铭刻在人的心灵中,表现为人的自然禀赋和倾向。
“自然律”内容 为:趋善避恶以保全生命 ,通过夫妻关系来繁衍后代 ,在和平环境里探索真理 ,服从法律以保持社会秩序 。
(七)托马斯的政治学
托马斯的政治学具有明显的宗教目的 。
(1)同意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社会的动物”的观点,因此认为社会和国家是自然的,国家 是为了公共的善 而建立的。
(2)认为教会 追求超自然的善 高于国家谋求的公共的善,因此教会高于国家 。
(3)认为国家制定的人类的法规 依据于自然律,是成文法的自然律 。
成文法的来源 有:一是上帝直接向人类宣布的神律 ,二是人的信仰与理性 。
(4)认为君主 政体、贵族 政体和民主 政体都是好的国家形式,其中君主政体 为最好。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培根
(二)关于基督教学术的革新思想
1、论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
培根认为在下面四个方面造成了人类认识的障碍,导致错误的认识:
(1)崇拜权威的教条主义 。(“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
(2)因袭守旧的保守主义 。(“习俗的长期性”)
(3)盲目的信仰主义 。(“无知民众的意见”)
(4)夸夸其谈、不学无术 。(“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2、对新学科内容 的设想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 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 、语言学 、透视学 、实验科学 和伦理学 。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 。
(三)论实验科学
培根在哲学的学科组成中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新学科,他因此也就成为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的人,他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科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的设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的先驱。
1、关于实验科学的优越性 的论证
(1)认为它具有实证性 ,能证明科学的结论。
他在此阐述了逻辑证明(推理)与实验的关系,认为如果推理 证明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 的话,那么实验科学 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 。他说:“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 ”。
(2)认为它具有工具性 ,如果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
(3)认为它具有实用性 ,它不仅仅是其他科学的工具,而且是达到人为目的的工具。
二、约翰·邓·司各脱
(二)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区别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使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是者 ”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的无限存在 和作为被造物的有限存在 ,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 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 。
(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 ,上帝 存在对神学来讲是先设定的存在 ,神学的对象 是上帝的属性 。
(3)认为形而上学 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 ,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 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的属性的知识。
(4)认为人的理智 属于有限存在 的样式,上帝的理智 属于无限存在 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 。
(5)认为上帝的属性只能是信仰的对象,神学 是信仰 的学问,不是一门知识 ,而是一门实践 的学问。
(三)个性学说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 ”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1)认为实在论 在承认形式 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 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质料 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 ,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
(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 的是在实体中的“个性 ”要素,个性是“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
(3)认为个性 是决定实体的终极因素 ,是没有性质解释 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被定义 的。
(4)认为形式 、质料 、个性 共同构成事物的实在本质 。
(四)论自由意志
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于意志的无限支配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 的特征。
(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 和无限的意志 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
(2)认为人的灵魂 也有理智和意志 两种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支配意志。
原因:只有当人们愿意知道某一对象时,他才会运用他的理智。
(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
三、威廉·奥康
(二)新唯名论
奥康通过在唯名论中引入13世纪 的词项逻辑 的有关研究结果,重新对事物的性质和概念内容作解释,发展出新唯名论理论。
1、关于词项概念的逻辑功能的论述
(1)认为观念符号 有指称 和指代 两种不同的逻辑功能,“指称 ”是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指代 ”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
(2)认为殊相 是专名 ,具有对一个个别事物的指称功能 和对其他专名的指代功能 ;而共相 就只有对个别事物的概念或思想的指代功能 。这样共相与殊相的区别变成了名称概念的逻辑功能的区别。
2、对“普遍性 ”的唯名论解释
由于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是实在的,因此实在论常在科学研究对象 具有普遍性、谓词的表述对象 具有普遍性和定义对象 具有普遍性这三个问题上为难唯名论,奥康运用指称和指代的区别理论对以上三个问题做出了解释,回应了实在论的责难。
(1)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毫无疑问地要有普遍性,是共相及其组成的普遍命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存在与共相对应的实体,因为这里的共相 并不指称任何东西,而是指代殊相 ,实际存在只是个别事物,只不过它们不直接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已。
(2)认为在命题“所有S是P”中,谓词 P并不指称主词S所指称的东西的任何一部分,它正确表述主词的功能是它的指代功能 ,因此,谓词可以普遍地表述个别事物,不需象实在论者那样设立一个与谓词相对应的普遍实在对象。
(3)认为在定义 的命题“X是Df”中,根据语言单位只能与语言单位互换和定义与定义对象有互换性的原理,定义对象 不是实体或实在的类,而是普遍词项 ,定义不过是对所有被定义的对象的名称(不管它们是殊相还是共相)的指代 。另外,Df应是指代的指代 ,比一般命题的谓词P有更高的概括作用。
3、论自明知识 与证据知识 的区分
(1)认为知识的真假始于命题的真假 ,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通过了解命题中词项 之间的关系;二是根据词项与事物 之间是否有对应关系。
(2)认为对词项之间的意义联系的认识叫做抽象认识 ,如“苏格拉底是人”;对词项与事物之间有无联系的认识叫做直观认识 ,如“苏格拉底在跑”。
(3)认为由直观认识复合 组成证据知识 ,由抽象认识复合 组成自明知识 。
(4)认为直观认识 表达偶然命题 ,证据知识 是偶然知识 ;抽象认识 表达必然命题 ,自明知识 是必然知识 。
(三)“奥康的剃刀 ”
奥康的新唯名论是反对实在论 的,直接针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 ,在他看来,它们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后人把他的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做“奥康剃刀 ”。
“奥康剃刀”用奥康的话表述为:“切勿浪费 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人的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 ”。
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 。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
一、文艺复兴运动 简介
(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
1、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末叶,是欧洲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
2、自然科学 发展的状况。
3、古希腊罗马自然科学著作与哲学著作的发现与利用状况。
(二)“文艺复兴”的含义
1、描述性的含义 :
十四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这就是说谓“文艺复兴”。
2、实质意义 :
实质上是借古希腊文化,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 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一次新的文化、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开始。
(三)文艺复兴运动群英谱
1、文学家代表:
2、艺术家代表:
3、科学家代表:
4、哲学家代表:
5、宗教改革思想家代表:
6、社会政治思想家代表: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和基本精神
1、人文主义 的含义
原义 :即“人文学 ”,指一种与神学相区别的世俗的学问,包括文法 、修辞学 、历史学 、诗艺 、道德哲学 等。
哲学上的含义 :指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
2、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抬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二)人文主义的核心和哲学基础——人性论
1、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抑人的地位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
2、认为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 和个性 的解放,肯定现世 生活的意义。
3、认为理性 是人的天赋本性,反对神学贬低理性的观点。
4、认为人性包含着自由 、平等 、博爱 ,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三)人文主义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社会意义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另一个历史功绩是“自然的发现”,表现为自然哲学的思想:
对世俗生活的重视必然引起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神学的眼光去面对自然界,为16世纪以哥白尼的天文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基础。因此称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的发现”。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 运动
在文艺复兴即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16世纪 ,欧洲大地上又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正统宗教神学革新运动,它就是宗教改革运动。从表面上看,它虽然是宗教内部进行的改革,但是,它实质上是人文主义运动在宗教神学领域的延伸,是新思想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恩格斯语)。它的影响甚至比人文主义更大更深远,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宗教改革直接的要求是消除教会的权威,变奢侈教会为廉洁教会,而从哲学上看,其内在要求则是由外在的权威返回个人的内心信仰。
新的宗教哲学思想是宗教改革的核心。
1、马丁·路德 的宗教哲学——“因信称义 ”说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1月30日 、“赎罪券 ”、《九十五条论纲》 、驱逐僧侣 、捣毁寺院 、平民暴动 、翻译《圣经》 。
(2)“因信称义 ”说:
马丁·路德通过引用原始基督教的教条“因信称义”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它意思指人的灵魂得救 不在于教会,也不在于“事功”,只在于个人的内心信仰 。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必要条件,“事功 ”只是信仰的结果 。
“因信称义”说消除了教会的权威,以信仰 的方式返回个体性 和内在性 ,也可以说是“人的发现”。
2、加尔文 的宗教哲学——“先定 ”说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也属于“因信得救 ”的主张,但是他用上帝“先定”说深化了这一主张,强调了“因信得救”的宿命论 性质。
“先定 ”说指宇宙中的一切都源于上帝永不更改 的安排和命令(“先定”),因此个人得救是上帝预先的拣选,早已注定,个人的功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是表明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欧洲近代哲学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 发展状况是决定近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因素 。但是,哲学受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不一定是直线的或直接的,往往会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中间的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哲学的直接影响因素,哲学也会通过它们对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作用。
这样,分析这些中介因素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欧洲近代哲学来讲,近代自然科学就是这样的对其特征有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中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就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状况分不开。
关于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近代自然科学本身就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精神。
具体表现为:
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给理性创造了充分去表现的舞台。
2、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家发扬了13世纪 英国唯名论 者倡导的“实验科学 ”的精神,注重把经验 尤其是科学实验当作发现和检验知识的方法。这是理性作用的表现之一。
3、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
近代科学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语言 去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这更是理性的强大作用的表现。
4、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理解世界的机械论 图式。
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中(牛顿力学体系),被想象的世界模型是机械模型,世界 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 ,自然物 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的零件 ,没有本质的高下之分,它们按相同规律运动,没有天界和地界之分。上帝 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 和第一推动者 。
(二)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是对新科学的迎合与推进,它的理性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近代自然科学精神。
具体表现为:
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近代哲学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 ”,即认识论问题成为了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的这种转向不是依靠自身的逻辑和思辨推理出来的结果,而是自然科学这一外来刺激的结果。因此它能反过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
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 和唯理论 两大阵营,两者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
近代自然科学 存在着实验方法 和数学方法 这两种主要的方法,近代哲学家在对它们的侧重和取舍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
唯理论 以数学 为知识模型,推崇数学的方法 ,把天赋观念 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 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 作为真理的标准。
3、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 的特征。
机械论 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不过,各派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 所作的解释,是各有特点的。有的表现明显,有的是间接表现。
4、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 而建立起来的。
从共性来讲,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 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 ,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逻辑论证 的“学问”,都截然有别。
就个性而言,表现比较突出的样式有:笛卡尔 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 的“伦理学”、霍布斯 的政治哲学、休谟 的“人性科学”。
二、近代经验论 的开创人弗兰西斯·培根
(一)弗兰西斯·培根 的生平活动。培根的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两件事:
(1)主动指控与他有恩的埃塞克斯伯爵谋反。
(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
黑格尔 说他“极端忘恩负义”、“参加政治阴谋,做不正当的事”、“犯了最荒唐的贪污罪”。
马克思 说:“英国唯物主义 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 的真正始祖 是培根。”
(二)培根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分析批判
1、认为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 。
认为传统的和现实的知识只是为了满足言谈 、争辩 、宣传 、个人名利 和个人思辨 的需要而存在,却偏偏没有服务于人类的实用性。
他说:经院哲学 是希腊神话中的斯居拉女神 ,虽然“具有一个处女的头脸”,但是却没有生育的能力 。
2、培根不仅仅是对经院哲学予以否定,而且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 ”说。
认为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 ”,这些“假相”有四种:
(1)“种族假相 ”: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 ,歪曲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 ”: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 ,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 ”:指语言 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4)“剧场假相 ”: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 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四假相”说虽然主要是针对经院哲学的,但是它对错误认识所作的根源性的分析,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看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指出了认识上的主观性 、片面性 是产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并且仔细分析了主观性、片面性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条件。它对于人们防止和克服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三)培根的经验论
从最基本的特征看,培根无疑是经验论者,但是,他也认为认识需要理性的参与。
1、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
“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 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
2、认为“经验 ”要符合以下的要求 :
(1)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必须具有“确实性 ” 。
(2)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 是足够的。
3、认为经验尤其科学实验 是真理的保证。
“科学在人的心目中的价值也必须由它的实践 来决定。”
4、认为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 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知识。
(四)培根创立的归纳法
培根在经验中看重科学实验,在他看来,因为科学实验讲究科学方法的,而他认为科学实验应用的方法应是归纳法 ,它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 主张的演绎法 的“新工具”。
他的归纳法是分三步进行的:
(1)广泛搜集自然史 和科学实验的材料 。
(2)整理 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三表法 ”。“本质和具有表 ”、“差异表 ”、“程度表 ”。
(3)归纳 。
该步最要紧的是用排斥和否定 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一环。
三、机械主义 的经验论 者霍布斯
(二)霍布斯的机械论的哲学
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研究自然物体 的“自然哲学 ”和研究人 以及人造物体(国家) 的“公民哲学 ”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他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的自然观 。因此他的哲学的机械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哲学里。
具体表现在:
1、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
他认为整个世界 是一部由因果链 组成的大机器 ,世界里的每个部分 则是大机器中的小机器 ,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它比其他自然物体精巧而已。如他把人与钟表作比拟。
2、把物体 定义为“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
他讲的广袤即广延 ,指的是物体的大小,这样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因此他反对一切主张“无形实体”的说法 。
3、把运动 定义为物体“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即认为运动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 。
4、认为可感性质是偶性 。
他认为在物体的一切性质中,只有广延 或形状 是物体固有的根本特性,是必然 的,其余的都是偶然的,如颜色、声音、滋味、冷热、动静等这些性质。他把这些性质叫做“偶性 ”,偶性就是“某个物体借以在我们心里造成它自身的概念的那种能力。”
(三)霍布斯的社会政治学说
1、社会契约论 。
霍布斯是西方政治学说中的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 。
(1)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生活在自然状态 中,按照“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 ”的自然律 活动。
(2)认为人类按照“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的自然律 ,必然从自然状态进入人类社会 。
(3)认为社会 就是人类的契约生存状态 ,国家 是契约的产物 。
2、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
(1)认为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 的。
(2)认为恐惧 和愚昧 是宗教产生的自然种子。
(3)认为神学的传播 和教育 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4)认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保护宗教的存在和传播。
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
一、笛卡儿 的生平活动
黑格尔 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 的创立者;罗素 说,笛卡儿是唯物 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共同始祖。他们的说法应该说是对笛卡儿哲学的两个突出特征——唯理论 和二元论 的揭示。
二、笛卡儿的方法论
同培根一样,作为一个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知识的批判者,最重要的不是他给人们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而是他给人们提出的获取知识的方法 。笛卡儿的方法论代表了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理解——唯理论 的理解的开始。
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 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 ,哲学 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
2、认为数学方法 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普遍数学 ”。
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度量 ”和“顺序 ”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普遍数学”中表现** 为:
(1)**度量方法** 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即通过**概念的比较** ,把握不同对象之间在**性质** 上和**程度** 上的相似和差异。
(2)研究**顺序** 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 ,然后再运用**综合** ,从第一原则**推导** 出确定的结论。
以上两个方法特征也就是**哲学的方法特征** 。
4、认为**科学方法的规则** 有四条:
(1)“第一,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2)“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 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3)“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 、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 对象的认识”。
(4)“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 出来”。
三、笛卡儿的第一哲学 ——形而上学
马克思 说,笛卡儿“把他的物理学 和他的形而上学 完全分开”。是的,笛卡儿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 ,树干是物理学(自然哲学) ,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应用学科 。
在笛卡儿看来,“形而上学 ”是指专门研究超感性的对象 ,如上帝、灵魂、意志 等等的学问。在“形而上学”中,他运用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从普遍怀疑 出发,建立起哲学的第一原理 ,然后确立上帝的存在和推导出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确定知识,建立了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
(一)论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
笛卡儿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普遍怀疑论是理性 的表现形式。
1、认为一切知识 都必须建立在可靠 的基础之上,所谓可靠的基础 就是说作为知识的基础的是符合理性的原则要求的,或者说是出自于理性的。
2、认为怀疑 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 的有效方法 ,通过怀疑,发现现有的一切知识所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都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
3、认为被怀疑的观念 包括:
(1)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 ,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2)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 ,它们也是可疑的,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笛卡儿的这个对自己身体的存疑想法相当于中国哲学中的“庄周梦蝶 ”。
(3)数学的观念 ,它们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们说不定是根本不存在,是“邪恶的精灵”恶作剧般的安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也就是说,数学的观念只要是没有经过哲学论证,我们同样可以怀疑它们,它们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在此有一个问题要去思考: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笛卡尔为了对抗经院哲学的盲目信仰主义和怀疑论提出了普遍怀疑方法。笛卡尔普遍怀疑方法的实质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怀疑,而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怀疑 。不过,笛卡尔对怀疑论的拒斥并不成功,相反却为怀疑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可以说,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成为了怀疑论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二)论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手段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怀疑不仅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寻找知识的确定基础的手段。用他的话讲,“只是要为自己寻找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粘土来”。
1、认为在以上的普遍怀疑中,理性要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怀疑能否怀疑自身?结果发现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 。
2、认为既然“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 ”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 的,即“我思故我在 ”。
对“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儿的《哲学原理》中是这样说的:“我们既然这样地排斥了稍可怀疑的一切事物,甚至想象它们是虚妄的,那么我们的确很容易假设,既没有上帝,也没有苍天,也没有物体;也很容易假设我们自己甚至没有手没有脚,最后竟没有身体。不过我们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却不能同样假设我们是不存在的,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种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
3、认为“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
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是这样说的:“‘我思想,所以我在’这条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收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求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
4、认为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 ”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 的,还是感性 的,或是情感 的,都属于“我思”;而且更重要的它也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 。
5、认为在“我思故我在”中“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与“我在”之间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论上帝和世界的存在
笛卡儿认为找到了“我思故我在”这个知识的基础原则后,接着的工作就是通过它来进一步推导出其他的结论了。
1、认为通过对第一原理的分析,首先得到的是一个关于真观念的标准的结论,即以“思想的我”(自我实体)为标准,凡是“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或者说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观念。
2、认为根据以上的判断标准,可以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他把上帝存在的结论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第二原理 。
笛卡儿证明上帝存在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明白、清楚的“上帝”观念。
其次 ,他认为“上帝”的观念具有无限的完满性,“自我”的观念只有有限的完满性,从“自我”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限性。
最后 ,他认为“无限完满性 ”的观念 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 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是它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
笛卡儿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 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如出一辙的。
3、认为由于有了上帝作为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的终极原因或保证,因此也可以推导出世界是存在的 。他把世界存在的结论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第三条原理 。
笛卡儿是这样推论 世界的存在的:
他认为我们有一个“广延 ”观念,造成广延的观念的原因不是我们的心灵或外部事物,而是上帝。而上帝是无限完满的,它不可能欺骗我们。因此,上帝在我们的思想中产生的观念必定是真实的,我们也就把握到一个与广延相符合的实在世界。
(四)心物二元论
笛卡儿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同时肯定了作为思想的实体 和作为广延的实体 的存在,在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时,他通过结合在人身上的心灵与身体来阐述了他的心物二元论思想。
1、认为实体 应定义为“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 的东西”。上帝 毫无疑问是实体,心灵 和物质 如果除却了要有上帝作终极原因这一点因素,它们也是实体。
2、认为心灵 的本质属性是思想 ,物质 的本质属性是广延 ,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因此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 的两个实体 ,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3、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不能相互作用,产生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协调一致的原因是人脑部的“松果腺 ”。
四、笛卡儿的物理学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衡量,笛卡儿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与他的形而上学有比较大的差别,基本上是以自然科学的认识态度来面对自然界的。用马克思 的话讲就是:“在他的物理学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
1、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广延性 。
2、认为物质和空间是同一的,没有绝对无物体的虚空。
3、认为物质在宏观 方面是无限 的,在微观 方面也是可以无限 分割的。
4、认为物质的运动只有一种机械运动 的形式。
5、认为宇宙 不是现存事物的总和,而是一个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
五、笛卡尔哲学在十七世纪 的影响
笛卡儿哲学产生后,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立刻产生了广泛的、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笛卡儿哲学遭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 。
反对的声音其一是来自于罗马、法国和荷兰的教会 ,其二是来自于法国的唯物主义者伽桑狄 (1592—1655)和英国的唯物主义者霍布斯 、洛克 。
2、笛卡儿获得了许多信徒 ,追随者从不同方面发挥了笛卡儿哲学。
具有代表性的后继者有荷兰的斯宾诺莎 和法国的马勒伯朗士 (1638—1715)。
本文收藏来自互联网,仅用于学习研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markdown @tsingchan
引用格式为收藏注解,比如本句就是注解,非作者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