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学习之PM2020
周更
-
做B端产品如何从功能型转化为业务型思路
核心价值观:业务kpi就是个人的kpi。
沟通方向:业务需要做个功能干什么。我能在产品业务上做什么优化,实现业务kpi
-
为什么微信语音没有进度条拖拽功能
首先考虑是小量还是大量用户的需求,再考虑是否有其他方案解决用户想拖拽进度的功能,最后甚至考虑去消灭拖拽这个的想法
-
面试,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应从哪些方向去了解呢
为什么要做这个岗位,想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事的动机决定意愿程度。志向与方向是人的指南针。
曾经因为什么事情坚持了很久,为什么呢?想了解对方是否有韧性,坚持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给一个月的时间能做什么,想了解对方是否有一定的计划性。是否有规划,是否具备梳理能力。
怎么看待xx的书或观点,主要了解质疑精神。
怎么看待一些时事(比如知乎、微博最近热榜的一些涉及三观的问题),是否与公司团队相符合的三观,三观相近才能相处的更好
-
后台查询速度慢,查询项多,如何优化
技术方向解决,主要从数据库优化去处理。比如:
根据实际项目情况,更换有利于项目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从产品角度配合开发优化,比如优化列表初始化,去除不必要的列表初始化查询,减少不必要联表,而是通过后台处理成二次数据,可以直接展示,而不需要再次计算等等
-
产品规划
0-1,产品雏形,打通产品闭环
1-100,各种大功能的迭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每次迭代的价值,提升多少用户体验等
-
为什么滴滴司机作为提供服务方没有定价权
滴滴司机和电商平台的店铺是类似的,但为什么滴滴司机没有定价权呢?
平台性质:统一的定价权
小c和小b的区别,滴滴司机在滴滴平台上是小c,而店铺在电商平台上是小b,平台不好把握小c的定价能力
滴滴是提供接近标准化的服务,标准产品比较容易统一定价,而电商平台的商品存在较多个性化因素
滴滴司机更像是滴滴这个平台下的员工,员工赚钱,也给公司挣钱,但这个服务(商品)的定价权归公司。而电商平台的店铺一般是入驻的第三方较多,电商平台更像是一条街的管理者,只负责管理好这条商业街,店铺卖的什么,什么价格,只要不违法不违规,平台无权干涉。
-
如何向上管理
改如何沟通,沟通什么,如何把握沟通的尺度。
核心:就是要让领导有安全感。大部分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个点。
通识类,基础规则,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汇报工作进度,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让领导知道你的优势,优势决定你的价值,价值会改变领导领导你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要塑造什么样的人设,那就要从一而终。
变化类,基于领导性格,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的喜好原则,很明白的说了,人都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一起工作。理性还是性情中人,求同存异,无论领导是怎么样,都不要硬杠,无论到哪里,都要尊重与遵守规则。
-
B端产品如何降低模块耦合
设计复杂,模块之间耦合度高
想清楚梳理清楚:梳理系统存在的系统,拆分功能,相同点合并成服务,服务不重复重合,单个服务保证服务原子性。
如果是0到1可以参考竞品。
边界要清晰。
-
B端产品的界面设计对产品价值的影响
功能扩展、界面交互体验
功能扩展是内在,界面交互体验是外包装
团队成员与领导、老板的信息、资源不对等
B端产品首先看到的商务服务、功能能力,至于界面交互不反人类,大部分客户是可以接受的。
B端产品用户,一线使用用户,他们关心的功能使用,对于管理者或说使用产品数据展示的用户,比如领导、老板,他们也会很关心界面,要高级大气上档次。
-
垃圾产品如何评价,有几个维度
大部分项目产品都不是优秀的成功的产品,虽然有点片面,但我们在这里临时定位为垃圾产品。
- 激情决策的产物,领导博弈或试错产品,或是画饼产品
- 产品公司定位,为其他产品打配合等
- 领导指导方向,偶尔关注细节
- 执行阶段,过多临时方案
- 别人不做,我们非要做
- 运营和商务不待见
- 价值定位不高,团队经常摸鱼
-
互联网项目产品工作中的一些受用的方法论
- 获取反馈,快速做mvp最小可行性产品,投放给符合画像的用户,获取他们的反馈
- 产品成长期,通过运营、商务、客服获取足够多的用户反馈及需求,逐步明朗产品未来规划
- 成熟期,主动获取反馈,主动挖掘用户潜在需求
用户调研,说到底就是获取反馈
本质说到底就是了解用户的痛点,解决用户痛点,了解用户的痒点,提供方案提高用户期望。
-
小程序很方便,为什么还要App呢
- 使用习惯:小程序是微信上的一个模块,社交源生物。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去打开微信,是因为我们有需要通信、需要自我表达,这是我们打开的微信的主要习惯缘由,而小程序上的工具,比如叫餐等工具型服务,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打开对应的App。但这个使用习惯是一直在变化的。
- 高频场景:比如地铁、滴滴、小黄车等,高频对标的就是微信,微信属于手机里的高频App,既然微信如此高频,那打开这些高频的工具小程序成本是更小的,也更符合人的习惯。但低频的服务,人还是会考虑App,毕竟找到App比打开微信在进入小程序里找,相对来说是更快的。
-
哪些车载应用场景还未被满足
将人或物送到指定地点。
车载应用都是在解决如何缩短时间、填充时间的思路,比如导航、多媒体系统等
这样我们就更好理解自动驾驶为什么具备这么高价值,不仅仅是因为高科技,更是因为解放了用户的时间。
-
toG产品如何产品化
- 了解业务的个性化需求和通用性需求,将通用性需求标准化,比较各个项目中个性化需求的差异,从而再抽离出相似的功能模块
- 通过竞争产品,了解参考竞品如何做,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上线的功能,绝对不会有糟粕,只是适合不适合)
-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产品好坏
- 是否真实解决用户痛点。用户需求是五花八门的,我们需要提炼用户核心需要。
- 是否符合产品的定位、使命与预期。产品使命是什么,有的通过售卖产品直接受益,有的提供大部分免费服务而部分服务收费,有的是通过产品为其他产品赋能,有的是通过产品获取流量为广告、游戏、其他产品引流,有的是公益性产品,有的是树立平台形象,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只要达到其使命即可。
- 是否成本小于收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本提效,提升用户体验与资源利用率。成本不能远大于收益
-
个人电脑桌面文件按照什么逻辑分类
- 使用频率,决定摆放位置,放在最容易点击到的位置,甚至采用快捷方式
- 使用场景,决定入口,不同场景提供不同入口,分门别类
- 查找维度,决定命名,基于操作系统查找关键词或文件排列命名,比如开头字母,比如中文英文关键词(以后你可能会通过这个词来找)
- 根据内容量,逐步调整。少,直接铺开,多,则慢慢整理分类分层。
-
创业团队做产品,对于App、H5、小程序,如何选择
关键:小、轻
App功能更多,但维护成本与获客成本更高;
H5实现相对简单些,一般嵌入公众号或官网等入口,相对更轻巧灵活。
小程序目前有平台流量加持,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较快,轻巧。
App非必须可以不做。除非做图像、视频、音频、直播、大游戏等比较重的技术活产品。
-
一个迭代闭环流程是什么样的
- 需求如何聊,开放性问题,挖掘需求背后的本质
- 需求收集整理
- 会议安排
- 参会角色:需求提出方、需求相关方
- 需求收集、整理
- 需求确认
- 需求评审
- 需求宣讲
- 需求实现进度
- 原型\UI阶段
-
为什么工具类产品也做社区
社区延伸价值
产品意见反馈,对竞品的讨论,这些都是对产品很有价值的信息
聚合被割裂的用户,使得产品有人气有人味
社区需要引导,而不是散养
-
为什么列表经常要有推荐、热门、最新,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
用户出了有目的性的寻找内容外,其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探索,在探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内容获取来源是多元的:
- 推荐,平台想引导用户满足平台的需求,平台会根据一定算法给用户推荐的内容
- 热门,用户想要看到优秀的观点或良好的互动,常见的就是点赞多,回复多的内容
- 最新,用户想了解最新的内容
这三者基本就能给用户带来全方位的内容,弱化了马太效应,避免热门的内容越来越热门,新的或冷的内容干脆沉到底不见天日。
-
在项目中最大收获是什么
- 业务能力
- 说话沟通
- 调整工作节奏
-
社区推荐策略
人气,用户为什么来,用户为什么频繁的来,用户为什么要贡献内容
初期推荐策略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基于内容推荐,给内容打标签,由标签、权重决定
基于人行为推荐,给人打标签,协同过滤,人是相似,也可以推荐给你,关联推荐,产品A和产品B关联
混合推荐,以上两者的联合
大的方向是:
- 挖掘抽象用户、行为、内容标签
- 定性,定义目标结果集,定义衡量维度
- 定量,算法与规则理解与确认
- 验证算法规则
- 修正算法规则
-
咖啡店免费续杯,可以增加用户吗
是优惠效果好,还是免费续杯效果好
还是可行的,当然免费续杯是要有条件的,比如限制时间段、限制人群等,这样可能更好的控制成本与信誉度。
- 免费续杯的人不多,用户长时间待在店里的动力不大
- 区别竞争对手,让用户深刻记忆
- 热闹,免费续杯,容易产生自来水式的广告效果
- 因为店面的问题,免费续杯会导致短时间内新客户少